今年以来,通辽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围绕农业生产托管、农资供应、农业技术推广等核心领域,扎实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,为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一是创新模式,探索提供灵活服务。积极探索“服务主体+村集体经济组织+社员”模式,组织基层社发挥资源整合与市场运作优势,村集体协助宣传,农户以土地或劳动力的形式参与。推出“菜单式”托管套餐服务模式,涵盖旋耕、播种、施肥、植保、收割等环节,农户可根据需求自由组合,并免费提供无人机飞防、智能灌溉等新技术,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。
二是拓展领域,构建全产业链服务体系。在服务保障玉米种植环节的基础上,通过产前建立集中育秧中心,产中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,产后建设烘干、仓储、冷藏设施,延伸粮油作物服务链,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。指导科尔沁区钱家店基层社与全国知名种业集团深度合作,引进耐密高产抗倒伏适宜农业发展的高产优质低价品种,由厂家直销给社员,解决社员选种难题;组织引导基层社与大型化肥生产企业、粮食购销集团合作,配方施肥,统一送货,签订玉米收购订单,开展粮食银行业务,形成完整的玉米订单种植产业链条。
三是打造平台,全面提升为农服务质效。通过建设集农资展销、技术培训、信息咨询、农机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为农服务中心,设立庄稼医院,并依托现有农机户社员,组建农机综合服务公司,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。将单纯农资销售网点升级为综合性网点,整合服务资源,提供农资销售、技术咨询、农产品收购等服务,提升经营网点功能。充分发掘利用本土人才,挑选骨干社员,组成技术指导小组,巡回开展玉米病虫害防治、设施农业等现场教学指导,定期组织社员开展经验交流,及时为社员排忧解难。截至7月初全系统累计为3000多户社员进行技术指导。
四是科技赋能,推动农业现代化智能化。着力打造“北斗导航系统和机收减损技术应用示范基地”,基地内耕、种、防、收全流程应用北斗导航机械化作业,能有效避免漏耕或重复耕种现象,做到准确地控制行间距,提高播种均匀程度,提升农机作业标准、作业效率和土地利用率,也降低了农机驾驶员的工作强度。通过应用全程机械化和智能化播种技术可达到苗齐苗壮、节本增效、增产增收的效果,每亩玉米增产200—300斤。
今年以来,通辽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围绕农业生产托管、农资供应、农业技术推广等核心领域,扎实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,为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一是创新模式,探索提供灵活服务。积极探索“服务主体+村集体经济组织+社员”模式,组织基层社发挥资源整合与市场运作优势,村集体协助宣传,农户以土地或劳动力的形式参与。推出“菜单式”托管套餐服务模式,涵盖旋耕、播种、施肥、植保、收割等环节,农户可根据需求自由组合,并免费提供无人机飞防、智能灌溉等新技术,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。
二是拓展领域,构建全产业链服务体系。在服务保障玉米种植环节的基础上,通过产前建立集中育秧中心,产中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,产后建设烘干、仓储、冷藏设施,延伸粮油作物服务链,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。指导科尔沁区钱家店基层社与全国知名种业集团深度合作,引进耐密高产抗倒伏适宜农业发展的高产优质低价品种,由厂家直销给社员,解决社员选种难题;组织引导基层社与大型化肥生产企业、粮食购销集团合作,配方施肥,统一送货,签订玉米收购订单,开展粮食银行业务,形成完整的玉米订单种植产业链条。
三是打造平台,全面提升为农服务质效。通过建设集农资展销、技术培训、信息咨询、农机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为农服务中心,设立庄稼医院,并依托现有农机户社员,组建农机综合服务公司,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。将单纯农资销售网点升级为综合性网点,整合服务资源,提供农资销售、技术咨询、农产品收购等服务,提升经营网点功能。充分发掘利用本土人才,挑选骨干社员,组成技术指导小组,巡回开展玉米病虫害防治、设施农业等现场教学指导,定期组织社员开展经验交流,及时为社员排忧解难。截至7月初全系统累计为3000多户社员进行技术指导。
四是科技赋能,推动农业现代化智能化。着力打造“北斗导航系统和机收减损技术应用示范基地”,基地内耕、种、防、收全流程应用北斗导航机械化作业,能有效避免漏耕或重复耕种现象,做到准确地控制行间距,提高播种均匀程度,提升农机作业标准、作业效率和土地利用率,也降低了农机驾驶员的工作强度。通过应用全程机械化和智能化播种技术可达到苗齐苗壮、节本增效、增产增收的效果,每亩玉米增产200—300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