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拉善盟供销合作社通过扎实推进农资保供稳价、农畜产品流通、农牧业社会化服务、社有企业改革和基层社建设等工作,积极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,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,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,全盟供销合作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一是在农资保供中彰显担当,守护农牧民“钱袋子”。春耕备耕期间,成立农资保供专班,构建“盟级储备、旗级调配、基层配送”三级联动机制,上半年调运各类肥料1.3万吨、农膜364吨,其中有机肥占比达10.3%,保障物资供应,引导绿色农业发展。在遭受旱灾牧区,协调调运平价饲草料404.6吨,帮助230户牧民渡过难关,切实让利于民。
二是在流通网络建设中破解难题,打通服务农牧民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实施旗域流通服务网络提升行动,通过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、基层供销合作社、“车轮上的供销合作社”三种模式,实现苏木镇全覆盖。额济纳旗流动服务车10年行驶38万公里,累计配送商品814万元,帮助牧民销售农畜产品132万元,被牧民亲切称为“大漠戈壁上的暖心车”。今年上半年,全盟系统日用消费品零售额达2832.78万元,农畜产品购进额6786.05万元,同比分别增长2.9%和35.1%。借助“供销产优先”小程序、直播带货等方式,让驼奶、肉苁蓉等特色产品走出阿拉善,6月27日“青耘北疆”直播活动单场销售额突破9.3万元,带动20户农牧民增收。
三是在社会化服务中凝聚合力,当好农牧民“贴心人”。推广生产、供销、信用综合合作模式,在阿左旗巴润别立镇成立由11家嘎查集体经济组织参股的供销合作社,提供从农资供应到产品销售的“一站式”服务。上半年全盟系统社会化服务面积4.25万亩次,其中,配方施肥面积3.15 万亩次,统防统治面积0.3万亩次,农机作业面积0.8万亩次。针对基层反映的“技术力量薄弱”问题,联合农业部门开展培训,培养农牧民技术员,使服务既能“送上门”又能“沉下去”。
四是推动社有企业改革,破解“体制僵化”难题。针对社属企业经营模式单一问题,推进“三项制度”改革,对5家直属社有企业实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,引入市场化薪酬体系。盘活社有资产2处,增加企业收入,逐步化解历史债务。为焕发社属企业活力,引入民间资本,与行业内优秀企业合资成立3家公司。通过联合开展促销活动、共建销售网点等举措,社属企业产品销量大幅增长,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41%,有力带动了农牧民增收,实现合作共赢。
五是加强基层社建设,破解“服务末梢弱化问题”。实施“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”,升级改造2家基层社。加快提升5家全资控股基层社的综合服务功能,着重解决人才、场地、业务和发展机制等问题。持续做好与金融机构对接工作,解决基层社、经营主体信贷问题,缓解农牧民融资难题。推荐达来呼布镇基层社申报全国总社项目,争取资金40万元,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。
阿拉善盟供销合作社通过扎实推进农资保供稳价、农畜产品流通、农牧业社会化服务、社有企业改革和基层社建设等工作,积极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,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,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,全盟供销合作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一是在农资保供中彰显担当,守护农牧民“钱袋子”。春耕备耕期间,成立农资保供专班,构建“盟级储备、旗级调配、基层配送”三级联动机制,上半年调运各类肥料1.3万吨、农膜364吨,其中有机肥占比达10.3%,保障物资供应,引导绿色农业发展。在遭受旱灾牧区,协调调运平价饲草料404.6吨,帮助230户牧民渡过难关,切实让利于民。
二是在流通网络建设中破解难题,打通服务农牧民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实施旗域流通服务网络提升行动,通过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、基层供销合作社、“车轮上的供销合作社”三种模式,实现苏木镇全覆盖。额济纳旗流动服务车10年行驶38万公里,累计配送商品814万元,帮助牧民销售农畜产品132万元,被牧民亲切称为“大漠戈壁上的暖心车”。今年上半年,全盟系统日用消费品零售额达2832.78万元,农畜产品购进额6786.05万元,同比分别增长2.9%和35.1%。借助“供销产优先”小程序、直播带货等方式,让驼奶、肉苁蓉等特色产品走出阿拉善,6月27日“青耘北疆”直播活动单场销售额突破9.3万元,带动20户农牧民增收。
三是在社会化服务中凝聚合力,当好农牧民“贴心人”。推广生产、供销、信用综合合作模式,在阿左旗巴润别立镇成立由11家嘎查集体经济组织参股的供销合作社,提供从农资供应到产品销售的“一站式”服务。上半年全盟系统社会化服务面积4.25万亩次,其中,配方施肥面积3.15 万亩次,统防统治面积0.3万亩次,农机作业面积0.8万亩次。针对基层反映的“技术力量薄弱”问题,联合农业部门开展培训,培养农牧民技术员,使服务既能“送上门”又能“沉下去”。
四是推动社有企业改革,破解“体制僵化”难题。针对社属企业经营模式单一问题,推进“三项制度”改革,对5家直属社有企业实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,引入市场化薪酬体系。盘活社有资产2处,增加企业收入,逐步化解历史债务。为焕发社属企业活力,引入民间资本,与行业内优秀企业合资成立3家公司。通过联合开展促销活动、共建销售网点等举措,社属企业产品销量大幅增长,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41%,有力带动了农牧民增收,实现合作共赢。
五是加强基层社建设,破解“服务末梢弱化问题”。实施“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”,升级改造2家基层社。加快提升5家全资控股基层社的综合服务功能,着重解决人才、场地、业务和发展机制等问题。持续做好与金融机构对接工作,解决基层社、经营主体信贷问题,缓解农牧民融资难题。推荐达来呼布镇基层社申报全国总社项目,争取资金40万元,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。